= 魯鎮的酒館裡有兩類顧客。士人坐在裡面,身穿標誌著他們知識身份的長袍,品味著美酒。工人們身穿短袍,在外面喝便宜的酒。只有一個顧客穿著長袍站在外面:孔乙己,一個悲慘的從士人變成乞丐的人。他因為貧窮而又依然保持著博學的形象而被其他顧客嘲笑。他們嘲笑他背誦古代詩歌的方式,嘲笑他試圖教孩子們如何書寫晦澀的漢字。在酒館之外,孔乙己偷竊並被當作懲罰而毆打。然而,他仍然爬到酒吧 —— 導致更多的嘲笑。當他消失時,人們認為他已經死了。
《孔乙己》這個故事是由中國著名諷刺作家魯迅於 1918 年所寫(上圖)。然而,如今這個故事被年輕的中國人引用,他們與孔乙己產生共鳴。今年預計有 1160 萬的年輕人將從大學畢業。其中許多人將無法找到工作。城市中 16 至 24 歲人群的失業率接近 20%。北京人民大學制定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指數 “次轶” 顯示,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與可用職位數量之間存在巨大差距(見圖表)。如今,線上常見的說法是 “畢業即失業”,關於孔乙己的表情包也很常見。
這引起了當局的不滿,他們認為當今的年輕人應該從魯迅的故事中學到不同的教訓。中國國家電視台 cctv 網站上的一篇評論指出,孔乙己本可以通過努力工作改善自己的境況,但他太矯情,不願意從知識的高度上走下來。暗示是孔乙己應該對自己的苦難負責 —— 就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他們的學位就像孔乙己的長袍一樣,使他們變得傲慢和懶惰,不願意做低技能的工作。
政府及其支持者讚揚那些被視為反孔乙己的年輕人。共青團最近高調介紹了來自江蘇省的一名年輕女性魏巧。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稱讚魏巧搬到農村成為一名 “新農民”。共青團表示,年輕人應學會 “捲起褲腿,進入田野”。同樣,國家媒體報導了一名名叫黃女士的年輕大學畢業生,她通過回收垃圾謀生於河南省。黃女士在視頻中說,辦公室工作很無聊。“我們不應該被自己的學歷所束縛。”
中國網民嘲笑了這些報導。“為什麼我們不都別上學,去工廠拧螺絲,省下 15 年的努力?” 一名微博用戶問道。“我的父母一輩子在工廠裡工作,省錢給我這件士人的長袍,我怎麼能脫掉?” 另一名用戶問道。一名年輕的視頻博主以幽默的方式諷刺了國家對年輕人期望無盡的積極樂觀態度。在一首諷刺的音樂視頻中,他唱到 “陽光燦爛的孔乙己”:“我上學是為了讓中國崛起,不是為了當外賣小哥。” 該視頻在被審查前被觀看了 300 萬次。
在一個近期的論壇上,小說家余華被問及他對這一切的看法。余華表示,問題不在於士人的長袍,而在於就業崗位的短缺,他補充說他認識一個出版商,他們收到了超過 6000 份申請,但只有六個職位空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尋求經濟增長,以便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的 GDP 在第一季度增長速度超出預期。但是,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疲弱以及關於孔乙己的表情包很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