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reverie

reverie

人格結構三元說

人格結構三元說是指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關於人格組成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人格由三個基本結構組成,分別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即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層,這裡是「無意識」的領域,代表了個體的原始衝動和欲望,包括基本的本能和欲望,如食慾、性慾和自我保護的本能。本我沒有道德或現實的約束,這些與生俱來的欲望要尋求即刻的滿足,無論是非對錯,只要滿足了欲望就會很快樂。

自我:在本我之上,也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那個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和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我代表了個體的現實感知和理性決策,能夠根據現實情況和社會規範來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並找到適當的平衡點。它能夠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也努力滿足個體的欲望,但自我會用理性來甄別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超越自我的那部分 —— 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也是個人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它是在人與「道德」的接觸和理解中形成的,即個體對家庭和社會的種種道德權威的價值觀的內化中形成的。超我代表了個體的內化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範。超我主要通過道德內疚和道德標準的形式來約束個體的行為。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平衡和相互作用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人格發展。弗洛伊德認為,當這三個結構之間的衝突無法得到解決時,個體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它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並稱為心理防禦機制或自我防禦機制。

在生理學方面:
本我對應了人腦中央部位
image
自我對應了前額葉皮質

image

超我對應了眶額葉皮層

image

本我和自我的關係,像馬和騎手,馬是強勁的驅動力,騎手則需要駕馭這股力量。如果騎手不能正常指揮馬,騎手就會被馬拖著走,去向不想去的路途,就會引起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本能欲望是生命的驅動力,理性的力量沒那麼強大,力量最強的其實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想只是在不斷想辦法應對這些原始欲望。

當涉及到無意識和本能欲望的問題時,有很多影視作品探索了這一主題。下面的一些經典影視作品,涉及了無意識、本能欲望和心理深層的探索:

《夢之安魂曲》(Inception):這部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電影探索了夢境和意識的層次,涉及了潛意識的力量和無意識的影響。

《閃靈》(The Shining):這部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改編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同名小說,描繪了主角逐漸受到無意識力量的影響,並展現了本能欲望的暴力表現。

《失控》(Black Swan):這部達倫・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執導的電影通過一個芭蕾舞演員的故事,探索了欲望、競爭和自我認同的心理衝突,展示了無意識的影響和心理崩潰的過程。

《精神病患者》(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這部導演米洛斯・福爾曼(Milos Forman)的電影改編自肯・凱西(Ken Kesey)的同名小說,探索了個體與集體意識、權威和自由意志之間的衝突,揭示了本能欲望與社會壓力之間的關係。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